It's a bit like the old "pat your head while rubbing the stomach" trick.
about this blog
Tuesday, October 4, 2011
How Smart Is Your Right Foot?
It's a bit like the old "pat your head while rubbing the stomach" trick.
Monday, July 25, 2011
自發功集錦
部份連結有所變動,...
網路上自發功相關討論區與Blog
周老師&自發功
http://blog.sina.com.tw/hiteacher/index.php?pbgid=23966(因楊淑君事移至http://blog.yam.com/hiteacher 2011.07.25art註)
老農的田園
http://www.wretch.cc/blog/yan355402&category_id=2360609
仙采手札 :有趣,除了自發功,還有很雜的怪力亂神個人筆記等等。
http://to.idv.tw/index.php?op=Trackbacks&articleId=40&blogId=1
專氣致柔 --學習自發功的心得記錄
http://www.wretch.cc/blog/mfan
只想說說話 trinibebe的練功日記文章分類: 神奇的自發功
http://www.wretch.cc/blog/trinibebe&category_id=244534
智慧生活網
http://life.tnbook.org/
智慧生活網--喬的筆記
http://www.ttjh.tnc.edu.tw/~awaken/html/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flat&topic_id=76&forum=6
nana 點狀跳動
http://www.wretch.cc/blog/nanalin224&article_id=3605011
Yahoo!奇摩家族自發功http://tw.login.yahoo.com/cgi-bin/login.cgi?srv=club&from=http://tw.club.yahoo.com/clubs/creaturepl/
旋轉星(自發功)
http://www.wretch.cc/blog/tiger168
仙道與自發功
http://iventsou.spaces.live.com/PersonalSpace.aspx?_c02_owner=1
部落格
http://fatcathomehongkong.spaces.live.com/blog/
轉個彎神奇的自發功--ASSENAV的神奇自發功
http://www.wretch.cc/blog/ASSENAV&article_id=1747787
超強自發功─告別病痛好輕鬆(附vcd)
http://www.ftv.com.tw/Shopping/FTVbook023.htm
英文簡報
www1.pu.edu.tw/~bmon/Qigong.ppt
周道資訊室--經驗談
http://my.so-net.net.tw/hiteacher/chi0.htm
氣功大師林孝宗教授講解氣功原理在操場實際練習實況...
http://ap.pclhvs.cl.edu.tw/depboard/activity/82/index.htm?sDocName=%B1%D0%AEv%C5%AA%AE%D1%B7|%B0%C5%BCv(%AE%F0%A5\%B1%D0%BE%C7)
相關書籍
http://findbook.tw/b/author/%E6%9E%97%E5%AD%9D%E5%AE%97
氣功驚奇──復健醫師的氣功初體驗
http://www.teamtc.org.tw/health/BIH/%AE%F0%A5/%C5%E5%A9_.htm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揭秘生活中八大健康謊言(轉貼)
揭秘生活中八大健康謊言(光明會)
2011年02月23日08:50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 皮膚的皮脂腺會分泌皮脂,多餘的皮脂和死皮堵塞毛孔時,皮膚就會腫脹、發紅,出現痘痘。目前尚未弄清楚皮脂腺為什麼會分泌多餘皮脂,但是激素水平失衡、壓力和遺傳因素是最大的“嫌疑犯”。不過它確實和愛吃巧克力、油炸食品無關。
3. 寒冷天氣讓人感冒
4. 捏響關節易得關節炎
5. 愛吃甜食易患多動症
6. 千萬別吞口香糖
7. 感冒多吃、發燒少吃
8. 飯后半小時別游泳:
- 飯后游泳會發生腹部痙攣的風險,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危險。飯后,人體確實會將肌肉的血液“調用”到腸胃系統,幫助消化,但也不至於因此削弱肌肉的運動功能。只要你覺得身體沒什麼不舒服,那麼完全可以去游泳。運動員們在比賽前都會吃點東西。
Monday, December 6, 2010
有此一說
[2010.12.08] 補一條關於禽畜使用抗生素的相關報導,雖是大陸的,但仍可參考:
《光明會 錫安長老會 聖羅馬帝國和NWO 及森遜密碼驗證》這個部落格的文章:《牛奶安全受質疑 養牛使用抗生素有"毒"嗎?》
[2010.12.09] 這些雜文,不貼過來又覺得不夠,就貼吧。
《光明會 錫安長老會 聖羅馬帝國和NWO 及森遜密碼驗證》這個部落格的文章:《何新:共濟會又盯上了中國的國內煙草市場》
引人注意的是其中的檢驗報告:
結果顯示,在2005/2006年所檢測的13個中國香煙品牌中,砷的平均含量為0.82μg/g(0.3~3.3),鎘為3.21μg/g(2.0~5.4),鉛為2.65μg/ g(1.2~6.5),鉻為0.55μg/g(0.0~1.0)。除了鉻之外,其他三種重金屬都嚴重超標,而人體每天攝取重金屬的正常範圍分別為:砷0.1~0.3mg,鎘0.6mg,鉻0.05mg。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全榖類飲食文化
原文:這是號稱引自《聯合晚報》林進修文章:不累兩法寶(
下午近3點,推門走進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特別門診的診間,只見一名身穿白袍的老醫師打開便當,正打算扒第一口飯,「請問您這是吃午餐?還是晚餐?」
「當然是午餐啦!」見訪客進門,他立即放下筷子,親切招呼。這位已是白髮蒼蒼的老醫師是林瑞祥,他既是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也是新店耕莘醫院顧問醫師,不久前某周刊票選「百大好醫師」時,他更以76歲高齡入選,被譽為是最實至名歸的好醫師雖已七十好幾,林瑞祥卻紅光滿面,精神奕奕,早上8點半的門診,他往往看到下午兩、三點才結束,一點也不覺得累。他開心地說,這全都拜長期控制飲食並養成隨時運動習慣所賜。
說起飲食,林瑞祥可是專家中的專家。他在1960年到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研究時,就一頭鑽進糖尿病替代飲食的領域。近半世紀來,他對糙米飯及豆漿情有獨鍾,但每餐以不吃超過半碗為限,若仍不覺得飽,再佐以蔬菜水果及其他清淡飲食補充。林瑞祥強調,糙米飯雖沒白飯可口,但富含纖維質及維生素B群,有益健康。豆漿則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他通常選購品質優良的黃豆,浸泡軟化後,再用果汁機打製,有空就喝。這些工作原本都是老伴的事,但自從老伴去年過世後,他只好捲起袖子,自己下廚。
既然超愛糙米飯,林瑞祥還會變花樣,有時加點大豆,有時切幾塊地瓜進去。「亞麻子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吃再多也無妨。」他嘗試以一碗糙米、兩碗水及一湯匙亞麻子仁的比例,放進電子鍋,煮出來的飯黑白分明,軟硬適中,滋味無窮,讓他愛死了。
為搭配這道精采的亞麻子仁糙米飯,他通常還會燙些豆芽菜、花椰菜、地瓜葉、菠菜及白蘿蔔等本土青菜,淋拌素醬後,滋味更佳。如果一時嘴饞,他會滷些冰糖雞腿,或到市場買隻燻雞,犒賞自己一下。
林瑞祥也不忘動一動。這些年來,他每天都到大安公園快走一圈。出門前,一定做伸展操,就是日據時代中小學生常做的「收音機柔軟體操」,嘴巴邊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手腳邊動,一學就會。林瑞祥認為,其實飲食及運動沒有固定不變的型式,只要掌握清淡及適量的原則持之以恆,不管吃那些食物或做那些運動,都能讓自己健健康康,沒病沒痛。
《專家觀點》糙米+大豆 絕配
【聯合晚報╱蕭敦仁(台灣肥胖學會常務理事),記者林進修】
糙米加大豆,可說是絕配。20多年前,台北醫學院院長董大成曾出過一本書,特別提到大豆糙米飯是人間絕配,這是因為糙米是最好的主食,而大豆又富蛋日質,兩者加起來再營養不過。
80年代,美國曾掀起一股吃白米飯及白麵包的精緻飲食風,近二十幾年來卻發現錯了;2005年,美國農業部終於站出來並推動全榖類飲食文化,鼓勵美國民眾多吃糙米、全麥及五榖雜糧,少吃白米、白麵包及牛、豬、羊等紅肉,就是認清糙米等五榖食物的好處。
林瑞祥教授的飲食內容,不僅完全符合這套全榖類飲食文化的要求,而且還加上大豆及亞麻子仁等食材,適時提供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的補充,這種飲食習慣長期維持下來,不健康也難。
討論:
2. 醫學機構:新店耕莘醫院 、台大醫學院、台北醫學院、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3. 重要的事件:
- 80年代,美國曾掀起一股吃白米飯及白麵包的精緻飲食風,近二十幾年來卻發現錯了
- 2005年,美國農業部終於站出來並推動全榖類飲食文化,鼓勵美國民眾多吃糙米、全麥及五榖雜糧,少吃白米、白麵包及牛、豬、羊等紅肉,就是認清糙米等五榖食物的好處。
《》『』「」【】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人一生感冒200次 罹感冒機率跟職業有關
人一生感冒200次 罹感冒機率跟職業有關
2010/10/25 17:05
Friday, October 29, 2010
Olive oil protects liver from oxidative stress, rat study finds
- Amel Nakbi, Wafa Tayeb, Abir Grissa, Manel Issaoui, Samia Dabbou, Issam Chargui, Meriem Ellouz, Abdelhedi Miled and Mohamed Hammami. Effects of olive oil and its fractions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liver'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treated rats.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10; (in press) [link]
Women with anorexia nervosa more likely to have unplanned pregnancies, study finds
Obstetrics 產科
- Cynthia M. Bulik, Elizabeth R. Hoffman, Ann Von Holle, Leila Torgersen, Camilla Stoltenberg, Ted Reichborn-Kjennerud. Unplanned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Anorexia Nervosa.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0; 116 (5): 1136 DOI: 10.1097/AOG.0b013e3181f7efdc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Blood test accurately predicts death from prostate cancer up to 25 years in advance
Journal Reference:
- Andrew J Vickers, Angel M Cronin, Thomas Björk, Jonas Manjer, Peter M Nilsson, Anders Dahlin, Anders Bjartell, Peter T Scardino, David Ulmert, Hans Lilj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concentration at age 60 and death or metastasis from prostate cancer: case-control study.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0; DOI: 10.1136/bmj.c4521
Journal Reference:
- Pim J. van Leeuwen, David Connolly, Teuvo L.J. Tammela, Anssi Auvinen, Ries Kranse, Monique J. Roobol, Fritz H. Schröder, and Anna Gavin. Balancing the harms and benefits of early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Cancer, 2010; DOI: 10.1002/cncr.25474
Story Source: (這篇沒有附publication)
The above story is reprinted (with editorial adaptations by ScienceDaily staff) from materials provided by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ia EurekAlert!, a service of AAAS.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人類的genomes與viruses的關係 (4則)
- Masayuki Horie, Tomoyuki Honda, Yoshiyuki Suzuki, Yuki Kobayashi, Takuji Daito, Tatsuo Oshida, Kazuyoshi Ikuta, Patric Jern, Takashi Gojobori, John M. Coffin & Keizo Tomonaga. Endogenous non-retroviral RNA virus elements in mammalian genomes. Nature, 2010; 463 (7277): 84 DOI: 10.1038/nature08695
- Cédric Feschotte. Virology: Bornavirus enters the genome. Nature, 2010; 463 (7277): 39 DOI:10.1038/463039a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魏崢:慢食 一天未必吃三餐
天天與死神拔河搶救病患,心臟外科醫師日日處在千鈞一髮的緊張場面,巨大的壓力成為常態,因此像多數外科醫師吃飯都快。心臟科名醫魏崢卻能從壓力中,領略「慢食」的情趣,他總是慢慢吃,吃少一點,吃得挑剔一點。 若說,魏崢是心臟移植第二人,國內恐怕還真沒人敢稱第一。他完成國內第一例成功心臟移植;世界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後,等待心、腎移植成功;第一個不輸血幼童心臟手術。 國內心臟移植手術,有一半是魏崢所帶領的振興醫院團隊所完成,「世界第一」、「全國首例」、「唯一」等字眼不斷與魏崢的名字連在一起,代表一個又一個成功手術的亮麗成績。
每天抱我一分鐘
女人首先意識到了他們之間潛伏的危機,一天,她對男人說:「我有個鄭重的要求.」
「什麼要求?」男人漫不經心地問。
「每天抱我一分鐘」女人說。
男人看了女人一眼,笑了:「有必要嗎?」
「我提出了這個要求,就証明十分有必要,你發出了這個疑問,就証明更有必要。」
「情在心裡,何必表達!」
「當初你要是不表達,我們就不可能結婚。」
「當初是當初,現在不是更深沉了嗎?」
「不表達未必就是深沉,表達了未必就是矯飾。」
於是兩人吵了起來,最後,為了能早些兒平息戰爭上床安息,男人妥協了。
他走到床邊,抱了女人一分鐘,笑道:「你這個虛榮的傢伙。」
「每個女人都會對愛情虛榮」她說。
此後每一天,他都會抽個時間抱她一會兒。漸漸地,兩人的關系充滿了一種新的和諧。
在每天擁抱的時候,雖然兩人常常什麼也不說,但這種沉默與未擁抱時的沉默在情境與意味上有著天壤之別。
終于有一天,女人要去長期進修。
臨上火車前,她對他說:「你終于暫時解脫了。」
「我會想抱你的。」男人笑道。
果然,她到學院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丈夫的電話,頓時,她的眼睛里溢滿了深深的淚水。
的確,對於相愛的男女來說,激情飛越的碰撞之後,婚姻質樸得如一位村姑。人們常常以「平淡是真」為藉口逃避對長久擁有的那份感情的麻木和粗糙,卻不明白,如果我們像習慣一天天遺落愛情,那樣習慣一天天去經營愛情,
那麼,那在我們掌心和胸口的愛情就絕對不會冰冷。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
久別重逢、惜別傷離,四目相對,不知說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張開雙臂、迎向前去,來個深深的擁抱。連拳擊比賽都如此,當兩邊筋疲力竭,既打不動,又不希望被打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
打球扭傷了背,去復健。醫生先為我電療熱敷了半個鐘頭,又要我躺平,為我指壓。最後叫我坐起來,從後面把我緊緊抱住大約五秒鐘,然後氣喘咻咻地說:「好了!覺得如何?」
我轉轉身子,說「不錯!尤其最後那緊緊一抱,第一次碰到這種治療法,居然有放鬆的效果。」
醫生笑了:「可見你太少被抱。你不知道擁抱能治百病嗎?回去叫你老婆多抱抱你,像我一樣用力、狠狠地抱!
一抱解千愁!」
又聳聳肩說:「現代人哪!太忙、太少抱,錯失了最原始又最有效的身心治療。」
怪不得兩年前,「免費擁抱(Free Hugs)」活動由澳洲發起之後,一下子就感染了全世界。只見有人站在街頭,
舉著「Free Hugs」的牌子,願意被擁抱的人只要走過去,就能接受一個大大的擁抱。有人說那些舉著牌子的人,
才是渴望被擁抱的人,他們希望從陌生路人的身上得到慰藉。
也有人說他們是願意無條件獻出擁抱的,每個希望被擁抱的人都可以向他們索取。
我覺得兩邊都有理,但說得最棒的應該是美國著名漫畫家比爾.肯恩(Bill Keane):
「擁抱就像丟回力標,能夠得到立即的回抱。」
關鍵的一抱
在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SQ(社會智能)」(時報出版.2007)書裡讀到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心情不好,對來看她的叔叔發脾氣。
小女孩說:「我討厭你!」
叔叔微笑著回應:「可是我愛妳。」
小女孩又說:「我討厭你!」聲音變大,而且斬釘截鐵。
叔叔卻更溫柔地回答:「我還是愛妳。」
小女孩大喊:「我討厭你!」
叔叔說:「沒關係,我還是愛妳。」並張開雙臂,把小女孩摟住。
小女孩終於軟化:「我也愛你。」整個人投入叔叔的懷抱。多生動的描述啊!
幾乎可以看見那小女孩由嬌嗔的小魔鬼,變成溫柔的小綿羊。真正打開她心房的,則是那雙伸出的臂膀和緊緊的擁抱。
人天生喜歡擁抱。小娃娃哭,除了餓,要吃;就是沒有安全感,要擁抱。幾曾見過不要大人抱抱的娃娃?
那擁抱除了是娃娃對愛的渴望,也表現了他自己的愛。
所以當朋友初次把小奶娃交到你懷裡,娃娃居然能不哭的時候,你一定會很得意。因為那娃娃顯示了對你的親愛,
甚至暗示了你和他父母的交情。老人家碰上了這場面,更少不得要高興地說:「瞧!連陌生的娃娃都願意讓我抱,
可見我有喜氣,還能多活幾年。」
「抱抱」對孩子真是太重要了,據心理學家研究:常被抱的孩子就像常被母獸舔舐的小動物,因為總覺得媽媽在身邊,有安全感,吃得多也長得快。
連放在保溫箱裡照顧的早產兒,雖然不能總被帶出來擁抱,也需要護理人員伸手進去撫摸。最新的研究甚至發現,在襁褓期間總被擁抱的娃娃,腦神經的發育不同。長大之後,常表現得更樂觀親和。
只是別以為孩子常要你抱抱,就一定表示你成功。因為當大人情緒不穩定,小娃娃也會受到感染而不安,
於是動不動就要你抱。你抱他,他才能確定你還愛他。
何只孩子如此,其實成人也要抱抱,而且非但可以擁抱表示親密,還能宣示友好。君不見古裝電影中,
兩隊人馬相遇,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戰鬥一觸即發,突然雙方首領跳下馬來,兩臂張開,還把雙手攤得大大的,
迎向前去,來個重重的擁抱,接著兩隊部屬一片歡呼。
直到今天,有些民族的男人在擁抱之前,還得作出這麼個誇張的「打開雙手」的動作,意思是「我沒帶武器!」
可不是嗎?
人最重要的器官都在前面,有什麼比「推心置腹」的擁抱,更能顯示肝膽相照?
「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
有一種病毐,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這個病毐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10
怎麼從人口看健康資訊?
人生七十古來稀
過了七十柳暗花明又一村
下面這一張表是內政部戶政司於
2009年人口五歲年齡組分統計
五歲年齡組分 | 人口數 | 減少人口 | 減少率 | 人口累計 |
0~4 | 1,014,183 | | | 1,014,183 |
5~9 | 1,287,899 | | | 2,302,082 |
10~14 | 1,539,529 | | | 3,841,611 |
15~19 | 1,612,140 | | | 5,453,751 |
20~24 | 1,616,155 | | | 7,069,906 |
25~29 | 1,972,704 | | | 9,042,610 |
30~34 | 1,949,382 | | | 10,991,992 |
35~39 | 1,814,291 | | | 12,865,306 |
40~44 | 1,873,314 | | | 14,738,620 |
45~49 | 1,900,661 | | | 16,639,281 |
50~54 | 1,735,813 | 164,848 | 9 % | 18,375,094 |
55~59 | 1,460,034 | 275,779 | 19 % | 19,835,128 |
60~64 | 872,403 | 587,631 | 40 % | 20,422,759 |
65~69 | 763,297 | | | 21,186,056 |
70~74 | 618,529 | | | 21,804,585 |
75~79 | 495,463 | | | 22,300,048 |
80~84 | 340,252 | | | 22,640,300 |
85~89 | 153,221 | | | 23,093,521 |
90~94 | 46,484 | | | 23,140,005 |
95~99 | 10,751 | | | 23,150,756 |
100以上 | 1,937 | | | 23,152,693 |
看表可知台灣人口數自 50 歲起開始下降。
五歲年齡組分 | 人口數 | 減少人口 | 減少率 |
45~49 | 1,900,661 | | |
50~54 | 1,735,813 | 164,848 | 9 % |
55~59 | 1,460,034 | 275,779 | 19 % |
60~64 | 872,403 | 587,631 | 40 % |
50 至 54 歲年齡組比上一年齡組下降一坡,下降率是 9%。
55 至 59 歲年齡組再比上一年齡組下降一坡,下降率是 19%。
60 至 64 歲年齡組比上一年齡組有很明顯的下降,下降率是 40%。
49 歲止的人口是 1,900,661人,
64 歲止的人口是 872,403人,
15 年之間 1,028,258人不見了,54% 的人口哪裡去了?
以如此下降率來演算一個例子:
如果,有 100 個同為 50 歲的同學,
約定每五年元旦開一次同學會,全體同學都要參加,
每五年的參加人數將如下:
50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100 個同學,
55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91 個同學,9 個人不見了,
60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74 個同學,又 17 個人不見了,
65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44 個同學,又 30 個人不見了,
50 歲的元旦同學會至 65 歲的元旦同學會,
經過 15 年之間,100 個同學只剩下 44 個,折損率是 56%
而最大的關卡是 61 歲到 65 歲之間,折損率高達 40%。
這個數值是不是在暗示 65歲是人生的一個大關?
政府以年滿 65歲以上者稱為長者,
而以年滿 65歲以上長者視為老人是否以此為準?
很顯然 60 至 64 歲是人體急劇衰老期,為什麼?
血液循環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因為身體的器官組織均需要充裕的養分
與足夠的氧才能正常運作,血液循環正是扮演輸送的角色,一旦血液循環
差,器官組織得不到適當的補給,自然會功能下降。
根據研究,人體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微循環系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功
能減緩。
通常 50 歲以上的人,容易感覺體力大不如前,容易勞累。
如果 50 至 59 歲還自認寶刀未老,未能及時調整工作或生活、飲食方式,
到 60 至 69 歲所有病號就紛紛出籠。
據臨床統計,60 至 69 歲是各種疾病發病的高峰期,
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白內障、
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疾病,最容易在這個年齡層發生,
大部分的人在45歲前都是非常健康的。
換句話說,如果 50 至 59 歲能善加保養,降低身體機能老化程度,有助避開
60 至 69 歲的疾病危險期。
那麼,50 至 59 歲的人如何做健康準備?
醫師與保健專家建議:
50 至 59 歲的人要先建立防衰老的準備,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避開容易影響
健康的刺激行為,飲食求清淡規律,不過度勞累,不加重生理與心理的負擔。
如果能渡過 65 歲的這個關,以後身體狀況便會保持平穩;
人體在 70 歲之後,身體又將趨於正常,衰老現象趨於平緩。
70 歲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39 個同學,只少了 5 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