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放這裡了~~有空再說。
更新日期:2009/11/09 00:07 【台北訊】 台灣新生報
結果顯示,在2005/2006年所檢測的13個中國香煙品牌中,砷的平均含量為0.82μg/g(0.3~3.3),鎘為3.21μg/g(2.0~5.4),鉛為2.65μg/ g(1.2~6.5),鉻為0.55μg/g(0.0~1.0)。除了鉻之外,其他三種重金屬都嚴重超標,而人體每天攝取重金屬的正常範圍分別為:砷0.1~0.3mg,鎘0.6mg,鉻0.05mg。
下午近3點,推門走進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特別門診的診間,只見一名身穿白袍的老醫師打開便當,正打算扒第一口飯,「請問您這是吃午餐?還是晚餐?」
「當然是午餐啦!」見訪客進門,他立即放下筷子,親切招呼。這位已是白髮蒼蒼的老醫師是林瑞祥,他既是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也是新店耕莘醫院顧問醫師,不久前某周刊票選「百大好醫師」時,他更以76歲高齡入選,被譽為是最實至名歸的好醫師雖已七十好幾,林瑞祥卻紅光滿面,精神奕奕,早上8點半的門診,他往往看到下午兩、三點才結束,一點也不覺得累。他開心地說,這全都拜長期控制飲食並養成隨時運動習慣所賜。
說起飲食,林瑞祥可是專家中的專家。他在1960年到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研究時,就一頭鑽進糖尿病替代飲食的領域。近半世紀來,他對糙米飯及豆漿情有獨鍾,但每餐以不吃超過半碗為限,若仍不覺得飽,再佐以蔬菜水果及其他清淡飲食補充。林瑞祥強調,糙米飯雖沒白飯可口,但富含纖維質及維生素B群,有益健康。豆漿則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他通常選購品質優良的黃豆,浸泡軟化後,再用果汁機打製,有空就喝。這些工作原本都是老伴的事,但自從老伴去年過世後,他只好捲起袖子,自己下廚。
既然超愛糙米飯,林瑞祥還會變花樣,有時加點大豆,有時切幾塊地瓜進去。「亞麻子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吃再多也無妨。」他嘗試以一碗糙米、兩碗水及一湯匙亞麻子仁的比例,放進電子鍋,煮出來的飯黑白分明,軟硬適中,滋味無窮,讓他愛死了。
為搭配這道精采的亞麻子仁糙米飯,他通常還會燙些豆芽菜、花椰菜、地瓜葉、菠菜及白蘿蔔等本土青菜,淋拌素醬後,滋味更佳。如果一時嘴饞,他會滷些冰糖雞腿,或到市場買隻燻雞,犒賞自己一下。
林瑞祥也不忘動一動。這些年來,他每天都到大安公園快走一圈。出門前,一定做伸展操,就是日據時代中小學生常做的「收音機柔軟體操」,嘴巴邊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手腳邊動,一學就會。林瑞祥認為,其實飲食及運動沒有固定不變的型式,只要掌握清淡及適量的原則持之以恆,不管吃那些食物或做那些運動,都能讓自己健健康康,沒病沒痛。
《專家觀點》糙米+大豆 絕配
【聯合晚報╱蕭敦仁(台灣肥胖學會常務理事),記者林進修】
糙米加大豆,可說是絕配。20多年前,台北醫學院院長董大成曾出過一本書,特別提到大豆糙米飯是人間絕配,這是因為糙米是最好的主食,而大豆又富蛋日質,兩者加起來再營養不過。
80年代,美國曾掀起一股吃白米飯及白麵包的精緻飲食風,近二十幾年來卻發現錯了;2005年,美國農業部終於站出來並推動全榖類飲食文化,鼓勵美國民眾多吃糙米、全麥及五榖雜糧,少吃白米、白麵包及牛、豬、羊等紅肉,就是認清糙米等五榖食物的好處。
林瑞祥教授的飲食內容,不僅完全符合這套全榖類飲食文化的要求,而且還加上大豆及亞麻子仁等食材,適時提供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的補充,這種飲食習慣長期維持下來,不健康也難。
2010/10/25 17:05
Journal Reference:
Journal Reference:
Story Source: (這篇沒有附publication)
The above story is reprinted (with editorial adaptations by ScienceDaily staff) from materials provided by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ia EurekAlert!, a service of AAAS.
2010/08/05 01:51
(中央社台北4日電)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食用像紅辣椒等麻辣食物可能有助降低血壓,因為其中含有稱為辣椒素(capsaicin)的活性成分,除了讓辣椒令人有辛辣感,也能使血管鬆弛。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路版報導,根據這項刊登在「細胞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 )的研究,中國第三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餵食高血壓的老鼠富含辣椒素的食物,久而久之,這些老鼠血壓下降。
這種成分的作用是可以促動血管內襯的受體通道,導致生成的一氧化氮增加,這種氣體分子可以保護血管避免發炎和機能異常。
這不是第一項探索辣椒素和較低血壓間分子鍵結的研究,但先前的研究都只是急性或短期暴露於這種化學物質,而非以辣椒素對高血壓的齧齒動物作長期治療。
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每天要吃多少辣椒,才會對人體有正面的影響。(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林欣怡)
人生七十古來稀
過了七十柳暗花明又一村
下面這一張表是內政部戶政司於
2009年人口五歲年齡組分統計
五歲年齡組分 | 人口數 | 減少人口 | 減少率 | 人口累計 |
0~4 | 1,014,183 | | | 1,014,183 |
5~9 | 1,287,899 | | | 2,302,082 |
10~14 | 1,539,529 | | | 3,841,611 |
15~19 | 1,612,140 | | | 5,453,751 |
20~24 | 1,616,155 | | | 7,069,906 |
25~29 | 1,972,704 | | | 9,042,610 |
30~34 | 1,949,382 | | | 10,991,992 |
35~39 | 1,814,291 | | | 12,865,306 |
40~44 | 1,873,314 | | | 14,738,620 |
45~49 | 1,900,661 | | | 16,639,281 |
50~54 | 1,735,813 | 164,848 | 9 % | 18,375,094 |
55~59 | 1,460,034 | 275,779 | 19 % | 19,835,128 |
60~64 | 872,403 | 587,631 | 40 % | 20,422,759 |
65~69 | 763,297 | | | 21,186,056 |
70~74 | 618,529 | | | 21,804,585 |
75~79 | 495,463 | | | 22,300,048 |
80~84 | 340,252 | | | 22,640,300 |
85~89 | 153,221 | | | 23,093,521 |
90~94 | 46,484 | | | 23,140,005 |
95~99 | 10,751 | | | 23,150,756 |
100以上 | 1,937 | | | 23,152,693 |
看表可知台灣人口數自 50 歲起開始下降。
五歲年齡組分 | 人口數 | 減少人口 | 減少率 |
45~49 | 1,900,661 | | |
50~54 | 1,735,813 | 164,848 | 9 % |
55~59 | 1,460,034 | 275,779 | 19 % |
60~64 | 872,403 | 587,631 | 40 % |
50 至 54 歲年齡組比上一年齡組下降一坡,下降率是 9%。
55 至 59 歲年齡組再比上一年齡組下降一坡,下降率是 19%。
60 至 64 歲年齡組比上一年齡組有很明顯的下降,下降率是 40%。
49 歲止的人口是 1,900,661人,
64 歲止的人口是 872,403人,
15 年之間 1,028,258人不見了,54% 的人口哪裡去了?
以如此下降率來演算一個例子:
如果,有 100 個同為 50 歲的同學,
約定每五年元旦開一次同學會,全體同學都要參加,
每五年的參加人數將如下:
50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100 個同學,
55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91 個同學,9 個人不見了,
60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74 個同學,又 17 個人不見了,
65 歲時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44 個同學,又 30 個人不見了,
50 歲的元旦同學會至 65 歲的元旦同學會,
經過 15 年之間,100 個同學只剩下 44 個,折損率是 56%
而最大的關卡是 61 歲到 65 歲之間,折損率高達 40%。
這個數值是不是在暗示 65歲是人生的一個大關?
政府以年滿 65歲以上者稱為長者,
而以年滿 65歲以上長者視為老人是否以此為準?
很顯然 60 至 64 歲是人體急劇衰老期,為什麼?
血液循環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因為身體的器官組織均需要充裕的養分
與足夠的氧才能正常運作,血液循環正是扮演輸送的角色,一旦血液循環
差,器官組織得不到適當的補給,自然會功能下降。
根據研究,人體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微循環系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功
能減緩。
通常 50 歲以上的人,容易感覺體力大不如前,容易勞累。
如果 50 至 59 歲還自認寶刀未老,未能及時調整工作或生活、飲食方式,
到 60 至 69 歲所有病號就紛紛出籠。
據臨床統計,60 至 69 歲是各種疾病發病的高峰期,
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白內障、
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疾病,最容易在這個年齡層發生,
大部分的人在45歲前都是非常健康的。
換句話說,如果 50 至 59 歲能善加保養,降低身體機能老化程度,有助避開
60 至 69 歲的疾病危險期。
那麼,50 至 59 歲的人如何做健康準備?
醫師與保健專家建議:
50 至 59 歲的人要先建立防衰老的準備,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避開容易影響
健康的刺激行為,飲食求清淡規律,不過度勞累,不加重生理與心理的負擔。
如果能渡過 65 歲的這個關,以後身體狀況便會保持平穩;
人體在 70 歲之後,身體又將趨於正常,衰老現象趨於平緩。
70 歲的元旦同學會來了 39 個同學,只少了 5 個人,